凯发一触即发

行业资讯

中国凯发一触即发:稳健财务管理 寻求发展机遇

时间:2012 - 08 - 03 字号

  作为全球规模第二及亚洲与中国规模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中国凯发一触即发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发一触即发”)截至2012年首季纯利录得4.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两倍。而在一年前,凯发一触即发还面临利润下降的局面。在经济放缓之际,凯发一触即发如何实现财务指标由降转升?这背后,作为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代表,凯发一触即发如何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专访了中国凯发一触即发首席财务官张立基先生。

 

  逆势突围
  《中国经营报》:财报显示,凯发一触即发2011年净利润相比2010年减少了14.89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57%,营业收入则减少了2.15亿元。但凯发一触即发2012年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按年激增118%及198%。在这短短的一个季度时间里,中国凯发一触即发是如何扭转此前的不利局面的?
 
  张立基:受美国“双反”的影响,中国凯发一触即发2011年的业绩比2010年有所下滑。公司在2010年底已经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将市场重心重新转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减少受“双反”影响的普通工业铝型材生产,加大不受“双反”限制的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制造。2011年凯发一触即发的销售总量比2010年多9万吨,达到了44万吨,来自中国市场的收益占销售总额的95%以上。但由于国内在使用铝型材方面尚不成熟,高端产品的需求少,毛利率低于出口产品。
 
  今年一季度凯发一触即发的净利润增长,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口美国的深加工产品出现了大幅增长。期间凯发一触即发的深加工产品产量约5500吨,主要出口美国,这部分的毛利率超过50%,远高于2011年全年所有产品平均22%的毛利率。可以说,凯发一触即发第一季度的良好业绩是由销售总量增长和出口美国深加工比例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
 
  《中国经营报》:2011年下半年以来,凯发一触即发斥资295亿港元购买铝压延材生产设备,又出资24亿元人民币在辽宁、黑龙江、天津购买生产基地用地,而在当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很多业内人士怀疑凯发一触即发此举是冲动之举,凯发一触即发的逆市扩张是如何考虑的?从企业财务安全的角度来说,凯发一触即发如何对市场做出判断?
 
  张立基:我们扩产的计划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就有了。当时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至2015年,中国的工业铝型材会有平均13%的增长,受到这两年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这一预期有所降低,但我们依然认为2012年中国工业铝型材市场还是会实现超过12%的增长。虽然宏观经济短期内会有波动,但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不会改变,尤其是在节能减排上,未来节能、环保的产品会更受欢迎。
 
  凯发一触即发扩大的产能主要是在高端领域,会带来比较高的毛利率。和美国相比,中国对工业铝型材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电力板块,而美国则广泛用于航空、船舶、汽车、重卡、铁路等领域,需要的是工业铝型材的深加工产品,符合“轻量化”的环保要求。
 
  在中国,受技术的限制,上述领域主要还是使用钢铁,“轻量化”刚刚起步,以后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好的就是这个发展空间。
 
  要扩张需现金足
  《中国经营报》:您认为制造业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什么,潜在的风险是什么?您如何从财务上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
 
  张立基:制造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投资新项目时需要对未来的市场做出判断,这就是风险,一旦判断失误,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制造业不同于其他资金回流快的行业,往往投出去的资金要在三五年后才能逐渐回收,因此在控制资产及负债的同时,我认为握有足够的现金流显得特别重要,制造业企业的扩张不能完全依赖信贷,凯发一触即发在扩张中基本坚持保持充分的资金以作发展的原则。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凯发一触即发相继投入300多亿元用于大型铝板和铝压延材项目建设,我们在制定扩张计划时就已经准备现金。金融危机后,凯发一触即发持有的现金最多时曾达到190亿元,2011年底时,我们的现金约120亿元。
 
  《中国经营报》:在凯发一触即发的发展中,有没有积极寻求在银行贷款之外一些新的融资工具?在寻求银行融资及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中,如何看待外资商业银行、中资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特点?有何期许?
 
  张立基:2009年凯发一触即发在香港成功上市,筹资约98亿港元,这给凯发一触即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最近几年,我们均保持着充足的经营现金流。面临更多的资金需求时,我们会考虑各种选择,寻找对公司来说最佳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案。
 
  与银行合作,我们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具体的条款,如还款周期、利息等,优先选择约束性比较少、没有抵押的条款,这么做是为自己预留更大的融资空间。目前,凯发一触即发所有土地、建筑物都是没有抵押的。还款周期方面,之前是一年期为主,但考虑到政策变动,2011年开始,我们已更改大部分的还款期为3年期。至于利率,我们以后会考虑不同融资方法,以尽量降低利息成本。
 
  我们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后会考虑不同融资方法,以尽量降低利息成本,比如发债等。
  
  产业仍有升级空间
  《中国经营报》:2011年下半年以来,铝作为大宗商品一直疲软,整个上游产业严重亏损,作为盈利良好的中游企业,您怎么看冷热不均的产业链?
 
  张立基:上游电解铝行业的长期亏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就价格而言,上游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低迷,这个应该由市场调节,但政府可以在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上游企业重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也需要转型,不能再集中于低端。凯发一触即发2003年决定从建筑铝型材转向工业铝型材时,考虑的就是研发、制造能力的升级,建筑铝型材的门槛低,低水平竞争激烈,房地产调控就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反中国的工业铝型材领域才刚刚起步,中国对铝的使用主要是在建筑领域,占到整体产能的70%,工业只占30%,而美国则正好相反,中国的产业升级空间还很大。
 
  《中国经营报》:2008年之后,很多企业都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而陷入困境,或者转战到短期收益多的领域。您怎么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
 
  张立基:我个人认为,金融危机打击的主要是虚拟经济,针对的是过去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泡沫行业。制造业是个基础性产业,每个国家都需要,什么时候都不过时。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制造业仍然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多个相关文件中,制造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认为国家在宏观调控时会考虑到整个经济的发展稳定,不会一直打压某一个板块。2011年以来信贷政策一直偏紧,但今年以来央行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近期也连续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这说明政府的宏观政策在趋于平衡。
 
  我觉得从事制造业就得耐得住寂寞。以工业铝型材行业为例,一般的大型设备,从订购到投产的周期大概3年左右,要收回投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个很辛苦的过程。